【守护母亲河 建设幸福河——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⑩】做水文章,景泰川里别样美
2019-11-27 19:45【守护母亲河 建设幸福河——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⑩】
做水文章,景泰川里别样美
金秋时节,景泰县景电工程和沿黄灌区各乡镇稻谷飘香,一片丰收的景象。新甘肃·甘肃日报通讯员 寇明灿
新甘肃·甘肃日报记者 陈 泳
景泰县位于甘肃、内蒙古、宁夏三省区交界地带,腾格里沙漠的南部边缘。万里黄河一路奔腾,在景泰以东流经110公里,北上河套。
“水在低处流,人在川上愁。风沙不断头,十种九不收”。曾经,生活在景泰川黄河高地上的人们,尝尽缺水的辛酸,只能“望河兴叹”。牵来黄龙入旱塬。被誉为“中华之最”的景电工程建成后,昔日的戈壁滩变成了“米粮川”,灌区群众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利用黄河水资源,做好黄河水文章。近年来,景泰县不断优化灌区农业产业结构,利用废弃盐碱地发展渔业,以黄河石林大景区为引领发展全域旅游,努力让黄河真正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“幸福河”,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。
“生态粮仓”新崛起
景泰川紧依黄河,川高河低。50年前,除沿黄五佛乡、中泉镇等乡镇的部分村庄可以实现引黄自流灌溉外,景泰川干旱少雨、连年灾荒。
为彻底改变落后的发展面貌和困苦的生产生活条件,1969年,景电一期工程上马开建。近万名工程技术人员和民工,顶风雪、冒酷暑,攻克了各种技术难题,在1971年国庆期间,终于使黄河水跃上了数百米高的山坡,进入景泰川。
景电一期工程,首开我国大型电力提灌工程建设之先河,创造了跨省区、高扬程、多梯级、大流量,被誉为人间奇迹。
“百丈清泉上古塬,千里荒漠变良田”。景电一二期工程建成后,灌区灌溉面积已发展到110万亩,从根本上改善了景泰24万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,成为景泰人民的“救命工程”“翻身工程”。
经过黄河水50年的滋养,如今的景泰川,百万亩灌区与十余万亩三北防护林带连成一片,形成了一道美丽风景,大量的灌区生态植被得到了恢复,有效地阻止了腾格里沙漠南侵。
“生态好了,风沙小了,种地有收成,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。”草窝滩镇农民万有全说。
渠道纵横、林网交错,田陌相连。景泰县通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节水措施的落实,还将节约的水资源配置到移民搬迁扶贫区、生态脆弱区和沙漠农业区,确保水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。
长期以来,景泰县的骆驼养殖以个别农户散养为主。一没水、二没草,无法形成规模和效益,这让当地想依靠骆驼养殖增收的人“望而却步”。景电二期供水工程上水,为当地养殖业带来了水源和动力。
红水镇红砂岘村采取“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的方式,吸收5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入股,因地制宜发展奶骆驼养殖,做强特色产业。同时,依靠黄河水,红砂岘村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旱地种植模式,全村582户人在经济作物、特色养殖等致富产业的带动下,生活水平节节攀升,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。
以渔还田治盐碱
景电提灌工程灌溉着景泰县90%的水浇地,长期以来有灌无排,使地下水位抬高,肥沃的土地积存了大量盐分,形成了大面积次生盐碱地。上世纪80年代,景泰县地势相对较低的五佛乡、草窝滩镇、上沙沃镇等地开始出现土地盐碱化现象。
到目前,全县有20多万亩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盐碱化危害。“夏天水汪汪,冬天白茫茫”,成为许多被迫弃耕、撂荒土地的真实写照。
土地没水受旱,有水又遭受盐碱。在处理水与土地的矛盾方面,景泰县将盐碱地治理作为重中之重,利用工程治碱方式有效降低地下水位。经过不懈探索,2016年盐碱水养殖试验技术在景泰县获得成功。同年,当地政府提出以渔还田的“治本之策”,利用盐碱水和撂荒地发展水产养殖。
在草窝滩镇记者看到,技术人员在盐碱区开挖鱼塘,同时在鱼塘周边取土筑田,抬高耕地。据介绍,盐碱水不仅适宜鱼虾养殖,鱼塘周边的地下水位也有效降低,土壤中的盐分溶进水塘,抬高后再造新田碱度降低,形成了可以恢复耕种的低碱度台田,而且每开挖100亩鱼塘就可以形成60亩农田。就这样,一个渔农综合利用系统在全县盐碱地上逐渐建构起来。
下一篇:今年夏季,23项主题文旅活动将带你感受“醉美遂宁”